一、面的概念
在造型艺术中遇到面的情况多而且复杂。依照几何学的定义,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强调的是面形成的方式。造型艺术对于面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面的形及其形成的过程。在造型上,新形的产生可由下列方式来完成:点和线的密集可形成虚面;点和线的扩展也可以形成面;面的分割,面与面的合成、反转也可以形成新的面形。如此多的方法,都将对面形的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面的特性
1.面的种类与性格
造型上的面的种类即面形的种类。运用于造型上的所有面形,不管其是由何种方式产生,也不管其有多么复杂,不外乎四类: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和不规则形。
几何形是用数学方法完成的最规范的形。基本的几何形有三角形、四边形、圆形和椭圆形,一般由直线和几何曲线构成。几何形具有明快、理性和秩序美的性格,如在同一构成中用得过多,也可能失去其特有的性格。
有机形是不能用数学方法求得,而是靠自然的外力而形成的自然形。如因江水冲刷而形成的鹅卵石,使用过一段时间后的肥皂的形都是受外力的作用而形成的有机形。另外,用笔随手轻松自然地画出的自由曲线所围成的形也具有有机形的特点:自然、流畅、纯朴而柔和。
偶然形是偶然产生的形。如自然爆开或断裂的石头之形,不小心把里水打倒在纸上的墨迹之形等,都属于偶然形。偶然形虽不能完全控制其产生的过程,但如能有效地选择其产生的结果,利用其自然生动的外形特征,必然为创造富于个性、新颖、怪异的艺术造型,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不规则形是不受任何限制、不具任何规律性的造型。偶然形虽然也具有不规则的特点,但这里所讲的不规则形其产生过程与偶然形有所不同,是有意识、有目的、人为创造出来的形。如用剪刀剪开纸张或用手撕开纸张所形成的形,在撕和剪的过程中,必然受到人为意识的支配作用,按照人的意愿来完成。也就是说,不规则形的产生虽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它可以在一定的计划下来完成,并且可以控制其完成的程度,直到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并符合自己的要求为止。不规则形与几何形的性格完全相反,不具备秩序美和机械的冷漠感,而是最具人情味的形。
几何形和不规则形在设计中结合运用的例子。在画面中,平板无味的几何形的文字组合,由于以破坏方式产生的不规则形的作用,而变得生动、自然而富有个性。
2.平面形的图的关系
利用于造型中的平面形,必须衬托在一定的背景中,并与背景一起同时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在画面上,成为主要视觉对象的形,就是“图”或“图形”,而周围之衬托部分就是“地”或“背景”。
文字部分即为图;而黑色的背景部分则为地。
图有紧张、密度高、前进而令人感觉出其形之性质的特点;地有使图醒目,而其本身却常被忽视,感觉不出其形,并使人印象薄弱而后退之性质。
图与地的不同性格,明显地表现在画面上的时候为多。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图与地的区别呈现出不明显的情况。一种“图地反转”的现象,当注意力集中在中间黑色部分时,眼睛会看到一个杯子般的造型,白色即成为地;而当注意力集中于两边白色部分时,又会看到两个人的侧面面部的造型,黑色部分反而又成了地。这种图地反转的现象若在设计中善加利用,必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但一般而言,我们还是应尽量使图和地的关系更加明确,性格区别更加鲜明以使地达到烘托图的作用。
要在画面中突出图的作用,必须使画面的图的关系满足以下特点,方能达到目的
/p>
①面积小的为图,面积大的为地;
②外形凸出的为图,外形凹陷的为地;③如形和面积都一样,下者为图,上者为地;
④对称完整的为图,不对称不完整的为地
⑤单纯封闭者为图,复杂并敞开者为地。
3.面的错觉现象
①大小的错觉
相同大小的两个形,由于周围添加了两个不同大小的外形,而使其产生了大小不同的变化。
同样大小的两个圆形,由于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感觉上面的形比下面的形大。
②形的错觉
一个正方形,由于中间加了一个内切正圆,而使正方形的四个边感觉有内收的错觉。
人们穿衣服时常认为竖条子会使人身材显高,而横条子使人身材显胖,如果比较一下该图的两个面形,就会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左右完全相同的两个正方形,由于加上了横的平行线和竖的平行线后,使左边的正方形变成了竖长方形,而使右边的正方形变成了横长方形。也就是说左边横条子的形变瘦高了,而右边竖条子的形变矮胖了。
③明度的错觉
在点与线的构成时,明度之重要性并不很重要,然而对面的构成来说,明度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了。
明度的错觉主要是由于对比现象而产生的。并列的中灰色和黑色,在两色相接的界线上,灰色有变亮的错觉,整块灰色产生了从左向右由暗到明的错觉变化。
相同明度的两块中灰色,将其分别放入黑色和白色的背景上,明显感觉出黑色上的灰色比白色上的灰色亮得多。
三、面的构成
面的构成不如点和线的构成那么简单,且多数时候会涉及到图形的创造。为了全面地研究面形之构成,本节以抽象的面形之构成为主要内容,从面形的产生和表现来进行分析,而把更深一层的有关图形设计的内容,另列章节来进行研究。
前面讲过,一个新形的产生,可以是点和线的密集和扩展,这在点和线的构成中已提到过。下面从面的分割、组合和空间表现来分析面之构成法则。
1.面形的分割构成
从某种角度来看,一个新形的产生,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割,然后将分割出来之形再进行组合,便可产生出很多新的面形来。
日本三菱汽车公司的“三菱”标志。其构成方法可以从下图得到说明。
“三菱”标志从分割到构成的过程说明图。首先从一个正三角形开始,对三角形的每边进行三等分,再把等分点如图连接起来,其必然交于正三角形的中心点,便分割出如图的三个相同的菱形和三个相同的小的正三角形,最后减去三个小正三角形,三个棱形作原位不变的构成即得图“三菱”标志。
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的标志图形。其构成同样可以从其分割图中得到说明(图77)。
以上两个例子,足以说明面形之分割构成的具体方法,下面就其方法的每一步骤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①原形的选择
用作创造新形的原形的选择,为了易于分割和分割后易组合构成,必须具有简洁、完整的外形特点,如几何形的正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还有一些外形完整的有机形也可作很好的运用。当然对于一些偶然形和不规则形也未必就不可以尝试,只是其分割后组合较难,要特别小心谨慎。
以正圆形作为创造新形进行分割的原形。
②对原形进行分割
对原形的分割,一般选用一些线性比较单纯的线,如直线、几何曲线、有机线等。如要交叉分割,也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角度进行交叉,如90°、60°、45°等,而且交叉分割如1:2、1:3等。
用过圆心的垂直平分线进行分割,分割出四个相同的带直角的四分之一圆形。
图分割的基础上,再用三分之一半径的同心圆进行分割。得到两组具有相同弧度和90°角的分割形。
直径分割的线上,用二分之一半径作过圆心的分割,最后得到两个小的半圆和两个具有相同弧度、相同切线长度较有变化的分割形。
另外,对于原形的分割,除了分割出相同的分割形外,同样也可以分割出不相同的形,只是要尽量注意追求其共同因素的存在。
③新形的组合构成
在上述第二步完成后,已有新形产生(如“三菱”标志的图形,就基本上是在第二步就完成的),但为了满足设计的需要,也为了用分割出的形再作进一步的组合,为设计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在组合变化的过程中,提高大家的创造能力,很有必要就组合变化的基本方法通过图例作进一步的分析。
用前面分割出来的形进行组合的例子,从中可以归纳出组合构成的方法
/p>
a.分离组合;
b.连接组合;
c.重叠组合
/p>
分离和连接所组合的结果,都是比较简洁而单纯的。重叠的组合,由于重叠后使原来分割的形消失或改变,甚至产生新的形,所以必然使组合的结果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效果,这对于创新意义的图形设计是颇有价值的。
④面形的增殖组合构成
前者的组合构成,基本上是将原形分割后所得的所有形或少数形进行组合,而增殖组合构成则是选择分割形的一个来作数量增加的重复构成,目的是为了加强形的印象,扩大形的范围和感染力。
用增殖组合构成的方法设计的某企业的礼品包装纸。
增殖组合构成的方法可以从下列方式来进行发展。
2.面形的三次元表现
面形的三次元表现是利用平面的形来虚幻地表现立体和空间。我们生存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世界,所以对于立体和空间的表现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对于立体的造型本书另有章节(立体构成)作专门的研究。在此,我们仅从平面表现的角度出发,为加强和丰富平面表现的效果,对平面形的三次元表现手法进行探讨和研究。
①斜线和斜投影所带来的三次元表现平面的形,如果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给人的感受始终是平面的,然而当其中两边有所倾斜,成为平行四边形时,由于透视的原理,人们便会从中感受出一定的深度感。斜线如再进一步发展为斜投影,将在具有深度感的平面上产生厚度,而成为一个感觉十分真实的立体来。
利用斜线来表现的一个具有凹凸体积感的构成。
利用斜投影来表现的一个错综复杂的立体造型。
②由疏密变化所带来的三次元表现点和线的密集可产生面的感觉。如果我们在密集的基础上再加上疏密的变化,则必然使平面产生立体起伏和前后空间感。利用点的疏密变化来表现的一个质感、体感、层次感都很强的人物形象。
③由集中点所带来的三次元表现
用集中点来表现三次元的感觉,主要是利用焦点透视的原理,同时也有疏密变化的作用。完全利用焦点透视的集中点所产生的强烈的空间深度感觉。利用放射线的集中点所带来的空间感觉。
④由大小变化所带来的三次元表现这是对透视原理近大远小规律的利用。大小的变化,还包括长和短、粗和细、宽和窄等相应意义的尺度变化。
不同粗细、长短的直线所造成的空间感觉。点的大小变化,再加上线的粗细变化所形成的空间感的画面。
⑤由前后重叠所带来的三次元表现人们在观看现实空间里的物体时,前面的物体必然会挡住后面的物体而影响被观看对象的完整性,于是便产生出前后空间的感觉。即是利用此方法来完成的具有空间感和体积感的画面。
⑥由阴影的利用所带来的三次元表现当直射光线照射到某一物体上时,如该物体不是透明的,则必然会挡住光线的通过而形成阴影,从而产生立体和空间的感觉。即是利用此原理所造成的空间感的画面。
⑦由明暗调子所带来的三次元表现与阴影的作用不一样,当光线照到一个立体物上时,由于立体物面的转折关系,必然有受光和背光的区别,受光面必然亮于背光面,再加上中间半受光、半背光的灰色调的表现,就会使画面有强烈的立体感。用此法表现的立体感。如要就明暗调子和阴影表现的区别进行分析,一般可理解为:明暗追求的是体感的表现,而阴影则着重在空间关系的表现。
⑧由空透感所带来的三次元表现
这是对遮挡作用的反向利用。“空”是对未遮挡部分的视线上的穿过,而“透”则是利用材料的特性,使光线透过物体而呈现出其后面的内容。这两者能很好地表现出空间的感觉。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所表现的空间感。
3.面形的四次元表现
随着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在面形上仅有立体和空间的表现还是不够的。所谓面形的四次元表现,就是利用静止的平面造型来表现具有时间概念的运动感和动势。当然,平面上的动感表现,仍然是一种幻觉的表现,但这种幻觉表现在平面设计上的运用,必然会通过视觉的感觉,产生心理上及情感上的冲击效应,从而有效地达到平面设计的目的。
①由破坏所造成的动感
秩序井然的面形构成,具有条理和静态的美。然而,当这种秩序遭到破坏,就会产生一种趋于紊乱的动势。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趋于紊乱的动势直接体现于破坏的过程中,而不是取其破坏的结果。只有在秩序中的局部紊乱才能体现出一种特异的美感,而完全的零乱将使画面失去统一感。具体从画面来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控制画面的破坏程度,做到适可而止。
破坏刚刚开始时所形成的具有动感的画面。
在上图的基础上继续破坏所造成的更大面积的破坏效果。如果从前述观点来看,此画面仍属破坏程度上控制得较理想的,在画面上由于有较宽的水平面,使画面在强烈的动感中,仍然保持着画面的整体感。
②由倾斜所造成的动感
由于人们的视觉习惯和物体本身的运动规律,垂直或水平的面形必然给人造成安定、平稳的感受。反之,如使构成画面的面形倾斜,就必然在画面上造成视觉上的动的感觉。越倾斜、越接近水平,由于视觉上的地心引力的作用,其动的感觉越强。倾斜所造成的具有动感的画面。
③由方向变化所造成的动感
当平面的形在画面上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变化时,由于视觉的连续作用,必然形成动势。这种变化,一般可由大小、虚实和疏密等来完成。大小和疏密按照一定的方向变化所形成的动势。
虚实按照一定方向变化所形成的动势。
④由模糊所造成的动感
虚实变化,实际上也是模糊和清晰对比所造成的动感。除此之外,在进行摄影时,由于爆光速度过慢或对象运动也能使拍得的图象模糊,由于这种模糊是由运动而产生的,所拍得的照片必然也富于运动感。
用多次爆光所造成的具有动感的模糊画面。
⑤由错开和震动所造成的动感
错开是对本来连贯的形从中切断并使其错位变形。由于视觉及心理上的一种复位作用,使被错开的面形产生时而错开、时而还原的反复闪动,即形成动感。用错开的方法来造成的动感。
平面形的振动感是靠错视来完成的。具体讲,是靠细密而强对比的视觉元素(如方向对比、外形对比、粗细对比等)来充实面形,当眼睛稍长时间地凝视画面,靠细密的方向对比而造成的震动感。
当然,对于四次元空间的表现还不只是这些,如能花一番精力进行一定的摸索,必能为平面形四次元空间的创造、为应用设计提供更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