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海关“改革开放40年上海市对外贸易发展报告”日前出炉。报告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各区对外贸易发展各具特色,各区外贸规模排名、强项等也发生明显更迭。
解放日报·上观记者日前从上海海关“改革开放40年上海市对外贸易发展报告”中发现:年,上海进出口排名前5位的是浦东新区、黄浦区、宝山区、闵行区和静安区;但到了年,除浦东新区继续高居榜首外,排名前2至4位的区均发生变动。其中,松江区凭借全市各区中最高的进出口增速,由年时的第9位挺进至第2位;年排名第4位的闵行区上升1个位次,列第3位,显示出外贸发展“资深区”的雄厚实力。
浦东新区:上海外贸半壁江山强者恒强
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并在陆家嘴成立全国首个国家级金融开发区;同年,批准成立全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配合浦东着力推动功能性开发的战略步骤,中央及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资服务业进入浦东的政策,以上海通用汽车、华虹NEC、贝尔电话、夏普电器、英特尔芯片、惠普计算机、张江生物“药谷”等为代表的企业入驻浦东,推动浦东新区工业经济的结构优化升级。年至年,浦东新区外贸年均增速为22.4%,占全市外贸总值的比重由31.9%提升至45.2%。
进入21世纪,浦东发展转入全面制度创新阶段。年6月,浦东新区获批进行全国首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年至年,浦东新区外贸年均增长20.3%,占全市外贸总值比重由年的47.7%提升至年的54.9%。
从改革开放的“窗口”到攻坚破冰的“试验田”,年9月29日,浦东在新起点上开始了一次全新的出发,中国第一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花落浦东。年底,国务院批准上海自贸区扩区,范围在原有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基础上,新增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3个区域,扩区后面积由最初的28平方公里扩展到平方公里,成为拉动上海外贸增长的新引擎。年至年,浦东新区外贸年均增速3.7%,占全市外贸比重由56.6%进一步提升至60.7%。
松江区:上海进出口年均增速“冠军”
年7月,松江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机遇,以土地为资本创办上海市郊第一家市级工业区“上海市松江工业区”,其中引人瞩目的是2个出口加工区——为加强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圈养式”集中管理,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上海松江设立出口加工区A区,年又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B区。松江出口加工区自封关运作以来,以主营笔记本电脑业务为主的广达集团为产业集聚支点,先后在区内设立达丰、达功、达伟、达业、达福、达利、达人、达群8家企业,吸引了一批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按照同类产业相对集中原则,近年来松江坚持把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一业特强”亮点来培育,出口加工区出口值由设立之初的3.7亿美元,提升至年的.1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松江区外贸进出口值由年的7.1亿美元,增加到年的亿美元,年均增长20.7%,进出口增速位居上海市各区之首,高于同期上海市外贸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占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年的2.9%,提升至年的9.4%,在各区排名中,由年的第9位跃升至第2位。
闵行区:外商投资企业发展重镇
年,经国务院批准,原闵行区和上海县撤销,成立新的闵行区。建区后,闵行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年出台《闵行区三资企业管理工作意见》,还先后成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闵行区国际商会等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三菱电梯、可口可乐、富士施乐、强生、百事可乐等数十家“世界强”和著名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以机电为主的产业机构。工业成为闵行区的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闵行区外贸进出口值由年的19.9亿美元增加到年的.7亿美元,增长了13.7倍,年均增长13%,低于同期上海市外贸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占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8.2%下滑至6.1%,但进出口值排名由年的第4名升至第3名。
嘉定区:汽车产业接轨世界的前沿
年初,嘉定提出依托“大众”,在安亭建设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支柱的汽车城发展构想。年7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嘉定区确定“汽车嘉定”的功能定位。近年来,嘉定区以汽车产业为引擎发展经济,汽车制造、贸易、竞赛、研发、教育、会展等功能串联起来的汽车产业链和集聚式汽车产业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其中,汽车零配件出口值由年的3.4万美元发展至年的9.8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59.6%。
改革开放以来,嘉定区外贸进出口值由年的13.3亿美元增加到年.6亿美元,年均增长13.2%,低于同期上海市外贸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占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年的5.5%下滑至4.3%,进出口值排名由第6名升至第4名。
徐汇区:高端商圈的最强项是大豆贸易?
徐汇区境内,有年6月被列为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开发区的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与此同时,徐汇实行“地铁兴商”战略,建设徐家汇商城,带动休闲娱乐、购物旅游、楼宇经济快速发展。其中,得益于全球四大粮商之一的嘉吉入驻该区,年徐汇区进口第一大类商品粮食达21.3亿美元,其中大豆为最主要进口品种,进口值占全市大豆进口总值约43.8%。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徐汇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由年的11.4亿美元,增加到年的.7亿美元,占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4.7%下滑至2.6%,但进出口值排名由年的第7名挺进至前5名。
青浦区:实业型民营龙头企业是外贸主角
上世纪80年代初,从创办中外合资上海ACE箱包有限公司开始,青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至上世纪90年代,美国杜邦、德国巴斯夫等一批跨国企业相继落户青浦。进入21世纪,青浦实施“四个聚焦”战略,聚焦日欧企业、聚焦世界强成员企业、聚焦世界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聚焦实业型民营龙头企业。尤其在聚焦实业型龙头企业战略引领下,青浦区民营企业进出口值由年的2万美元迅速扩大到年的37.7亿美元,年均增速达78.3%,占青浦区外贸总值比重由不足0.1%,提升至33.6%。
奉贤区:太阳能电池出口占全市8成
近年来,伴随全球光伏市场对太阳能电池的旺盛需求,奉贤积极引进晶澳、超日等一批光伏龙头入驻,年实现太阳能电池出口值8.6亿美元,为全区第一大出口商品,占上海试产同类产品出口比重,由年的20.8%,提升至年的81.9%。
宝山区:钢铁进出口贸易一马当先
纵观宝山区外贸发展历程,宝钢的表现可谓一马当先。年,宝山区有进出口记录的企业达家,但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1家企业进出口值就达54.7亿美元,占当年宝山区对外贸易总值的51.2%。宝山区进出口商品结构特征明显,产品相对集中,进口以铁矿砂、煤炭等冶钢原料为主,出口以钢材、集装箱等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宝山区外贸进出口值由年的20.5亿美元增加到年的亿美元,年均增长7.8%,低于同期上海市外贸年均增速6.7个百分点,占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8.4%下滑至2.2%,进出口值排名由年的第3名降至第8名。
黄浦区:产业结构调整对进出口影响明显
黄浦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地区。改革开放40年来,区划几经变化。年1月,原黄浦区和南市区的浦东部分划交浦东新区。年7月,南市、黄浦“撤二建一”,成立新的黄浦区。年,原卢湾区并入黄浦区,当年新黄浦区外贸进出口值由原先老黄浦区的52.4亿美元翻番至.3亿美元,此后6年进出口规模始终稳定在亿美元左右。不过,为扩大金融商业中心街区面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黄浦区对闹市区的工厂逐步“西厂东移”,进出口值占全市比重由年的16.6%持续下滑至年的2.2%,进出口值排名由年的第2名降至第9名。
金山区:主攻建设大化工基地
位于金山、奉贤两区交界处的上海化学工业区,目前已有英国石油化工、德国巴斯夫、德国拜耳、美国气体等多家著名跨国公司落户,化工区目标建设成为亚洲最大、最集中、水平最高的世界一流石化基地之一。在“大化工”产业定位推动下,年金山区前十大进口商品中,化工类产品独占5席。
静安区:全市进口比重最高的区
年10月,原闸北、静安两区“撤二建一”,设立新的静安区。至年,两区合并后的静安区外贸规模84亿美元,为合并前年(48亿美元)的1.7倍。静安地处繁华中心,南京西路已成为聚集顶级办公楼、品牌购物广场、高档酒店的上海最为重要的高级商务和商业区之一,目前现代服务业占静安区域增加值的90%以上。依托南京西路的影响力和购物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静安加大对各类知名品牌的引进力度,打造国际著名品牌聚集高地,截至年底,入驻静安区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64家。路易威登、普拉达、爱马仕、博柏利、欧舒丹、克丽丝汀迪奥等位列年静安区外贸进出口值企业名单前列,其中服装、化妆品、手表等消费品为主要进口商品,年静安区进、出口分别占全区外贸总值的74.9%、25.1%,进口比重较同期全市高出15.6个百分点,为全市进口比重最高的区。
长宁区:对日贸易比重较高
长宁区境内拥有上海最集中的涉外高标准住宅商务办公综合区古北新区,吸引日本高岛屋百货等商家入驻。年,长宁区实现对日贸易13.5亿美元,占全区外贸进出口总值18%。
虹口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强项
改革开放以来,虹口区围绕上海市建设“四个中心”发展战略,抓住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的历史机遇,明确了“航运虹口”的功能定位,邮轮经济发展取得突破。年7月,美国嘉年华集团“爱兰歌娜”号邮轮以北外滩为母港,正式开通了首个以中国大陆港口为母港的国际邮轮定班航线。而虹口经济发展的另一支柱是区属工业,改革开放后,区属工业安置了大量回城知青,形成了以箱包、服装等特色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爱思箱包、康培尔服装等品牌成为海内外闻名的优良产品。年,虹口区出口值前十大商品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5席。
普陀区:民企成外贸进出口绝对主力
改革开放后,伴随上海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步伐,普陀成为初具规模的内联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年12月,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新生事物在普陀区出现,区政府积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走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道路,普陀区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如复星集团、致达集团等具有较大规模的集团型企业,并逐步形成发展梯队。普陀区民营企业进出口值由上世纪90年代不足1万美元发展壮大到年24.3亿美元,占全区比重由不足0.1%大幅提高至62.4%,较同期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高出43.5个百分点,超越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全区外贸进出口绝对主力。
杨浦区:原工业大区如今偏爱进口文化产品
年,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背景下,上海市作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战略决策,杨浦区产业发展方向由传统工业杨浦向知识创新杨浦转变。年,杨浦区进口文化产品1.5亿美元,大幅增长89.5%,高于同期全市同类产品进口增速87.4个百分点,占全区进口总值13%,为第一大类进口商品。
崇明区:进出口排名位列第16
改革开放以来,崇明区外贸进出口值由年的万美元增加到年的5.8亿美元,增长了7.5倍,年均增长10.2%,低于同期上海市外贸年均增速4.3个百分点,占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0.3%回落至0.1%,但进出口值排名不变,位列上海各区第1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