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战日本空舰导弹梦碎1944年就拿出样品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 http://www.xftobacco.com/

人类最早的导弹,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时开发的,其中包括了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空舰导弹、反坦克导弹、地空导弹等等,但鲜为人知的是,地球另一端的日本在二战中也研制过导弹。

日本为了挽救败局,在新式武器研制方面不遗余力,不仅自行探讨一些新技术,也积极参考和吸收纳粹德国的新武器技术。包括新式高速潜艇、喷气式飞机等,日本都得到了纳粹的技术支援。

日本的“空舰导弹梦”

导弹,尤其是空舰导弹,能够极大提升日本急需的反舰能力,所以成为了日本重点研发的装备。不过,在导弹发展方向上,一贯不对付的日本陆海军也发生了分歧。日本海军将研发重点放在了防空导弹上,而日本陆军却将资源投入给了空地导弹。后世有人认为,日本陆军参照的蓝本,正是德国的“弗利兹-X”无线电滑翔制导导弹,但这个说法很有争议。

年,日本陆军航空本部就已开始了“イ号”(伊号)导弹的开发。“イ号”导弹的基础研发工作,主要由位于立川的日本航空技术研究实验室负责。完成初期技术研发后,日本陆军航空本部就将型号研发交给三菱公司和川崎公司。同时,住友通讯工业公司负责两型导弹的自动驾驶仪和发射/接收系统。随后,三菱和川崎分别提出了各自的导弹方案:“イ号”一型甲(Ki-)和“イ号”一型乙(Ki-)。

从性能上看,Ki-和Ki-并不是竞争关系,两种导弹在重量上分属于大型和中型,载机也分别采用中型轰炸机和轻型轰炸机。

三菱版本的“イ号”一型甲(Ki-)最终设计于年底首先完成,这个时间比后世猜测要早得多。年9月,德国轰炸机使用“弗利兹-X”制导炸弹炸沉了意大利“罗马”号战列舰,震惊了世界。一般认为,此后日本才开始制导武器的研发。但从实际进度看,日本对导弹制导技术的着手时间一点也不晚。日本方面一直否认从德国引进了“弗里兹-X”和Hs制导炸弹的说法,表示日本的“イ号”导弹是纯粹的“日本技术”。

Ki-导弹:唯一战果是炸毁一家温泉旅馆

三菱版本的“イ号”一型甲(Ki-)导弹,采用了类似飞机的气动结构,材料由木头和金属制成的,动力为一台尼桑制造“特吕一号III”型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推力为公斤,燃烧时间为75秒,可使导弹达到公里/小时的最高速度。Ki-导弹的长度为5.8米,宽度为3.6米,发射重量为公斤,弹头装了公斤炸药,由撞击引信触发。这种空舰(空地)导弹由运载飞机通过无线电进行指令制导。

第一枚Ki-导弹在年7月完成,很快在常陆、热海和石井进行了非制导投射试验。导弹载机采用了一架经过改装的三菱Ki-67-I“飞龙”轰炸机。年10月,Ki-正式开始制导投射试验。按照设计,导弹将在距目标11公里的-米高度上发射。当导弹距离目标5公里时,高度大约在30米-米时,载机操作人员将通过操纵杆引导导弹修正轨迹,俯冲飞向目标。从飞行方式看,“イ号”导弹与德国“弗里兹-X”完全不同,后者是从-0米的高空投放,前者的中低空发射方式已经很类似现代反舰导弹。这也证实了日本导弹源自“本土技术”的说法。

在实际试验中,Ki-导弹的控制面、稳定系统还有伺服电机经常出现问题,再加上操作员视野不佳,难以识别和操纵飞行中的导弹,使得导弹在试验中经常落在距离目标30米到米的范围上,难以得到理想的命中精度。

最终,精度不佳的Ki-导弹制造了一场悲剧。年2月在热海进行的试验中,一枚Ki-导弹失去控制,偏离航向击中了一家名为“玉乃井”的温泉旅馆,当场炸死了一名女招待,还炸伤了多名洗澡的顾客。

尽管发生了伤亡事故,但是Ki-的试验仍然被认为是成功的,控制面和稳定系统进行了重新调整,但伺服系统的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不过,日本陆军方面希望通过Ki-“乙”型正在进行的试验,连带解决Ki-“甲”型的问题。日本陆军一共订购了50枚Ki-导弹,但最终只完成了15枚实验弹。

Ki-导弹:比甲型个头小,灵活性更高

川崎版本的“イ号”一型乙(Ki-)导弹比Ki-的个头小一号,采用了较小的“特吕一号II”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为公斤,燃烧时间为80秒,最大速度可达公里/小时。Ki-全长4.1米,宽度为2.6米,发射重量为公斤,机翼是用纯木做的,机身采用了锡制。由于Ki-个头较小,弹头只安装了公斤炸药,威力比Ki-小了很多,但最大射程同样为11公里,投放高度也是-米。

Ki-的投射试验首先在常陆进行,四架川崎Ki-48-II“九九轻爆”轰炸机进行了改装,配备了与“飞龙”轰炸机相同的无线电控制系统,两种导弹的制导系统也基本相同。到年12月,川崎公司已经累计试验发射了20枚Ki-导弹,比Ki-的试验更加充分。

年7月,参加最后一次试验的九九轻爆从横滨的日本陆航基地起飞,将琵琶湖的白石岩作为攻击目标。在试验中,无线电制导和飞行控制系统的重新调整被是成功的,命中率大幅提高。在对舰攻击的场景中,日本陆航估计导弹命中率可以达到75%,基本实现了设计目标。同年4月,川崎开始批量生产枚Ki-导弹,加上试验弹,战争结束前一共完成了枚Ki-的生产。按照计划,如果Ki-导弹投入使用,川崎Ki-“四式”战斗轰炸机将成为指定载机。

Ki-的个头虽然小,但可以安装在更小的飞机上,所以使用更加灵活。公斤战斗部的Ki-,也足以击毁驱逐舰以下级别的中小目标。Ki-“四式”战斗轰炸机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因此有较高的攻击能力。

相比之下,公斤战斗部的Ki-更适合攻击航空母舰这样的大目标。不过,搭载Ki-的“飞龙”轰炸机目标较大,容易遭到美军战斗机拦截,所以攻击效果未必更好。

未造出来的第三种“イ号”:采用奇特的“冲击波制导”

除了甲型和乙型外,日本陆军“イ号”导弹还有第三种型号,这就是东京大学航空研究所研发的“イ号”一型丙。东京大学航空研究所认为,无线电制导方式容易受到干扰,所以另辟蹊径采用了一种奇特的制导方式——用海军火炮的冲击波作为导弹制导方式。

当舰炮的冲击波从炮口向外传播时,导弹可确定方向并相应地调整飞行路径,使其对准舰炮瞄准的目标。这种奇特制导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只要海军舰艇在场,“イ号”一型丙导弹就能自行跟踪和攻击目标,而不需要人工操纵。

这套“火炮冲击波制导”系统于年开始测试,初步的测试结果显示“前景良好”。然而,直到战争结束这套制导系统的硬件测试都未完成,所以导弹实体也从未建造过。因此,“イ号”一型丙导弹只存在于计划中,包括尺寸、发动机、重量等性能参数都是未知。“イ号”一型丙导有时被称为Ki-,但没有证据这个名称被日本正式采用过。

日本导弹的梦碎:斗不过有人驾驶的“樱花弹”

在二战结束前,日本一共生产了近枚“イ号”导弹,大约有枚以上可投入使用。但是进入年后,日本陆海军实际已经打消了大量装备反舰导弹的可能性,研发和生产都已经不那么积极了。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这些原始导弹在制导和抗干扰能力上并不强,实战中失败率很高。而且,搭载无线电制导导弹的轰炸机,必须抵近美军军舰10公里距离上进行制导操作。在这个范围内,必然遭到美军战斗机的拦截。而且,导弹发射后还要长时间跟踪操作,不能半途中断无线电信号,这就导致导弹载机的生存力十分低下。德国的“弗利兹-X”制导炸弹就是如此,由于盟军加强了干扰和拦截的应对措施,德国空投制导武器在短暂辉煌后就再也难以获得巨大的战果。

从这个角度看,同样需要载机的“樱花自杀弹”反而更有优势。虽然搭载“樱花弹”的日本轰炸机同样会遭到美机拦截,但只要投下“樱花弹”,这种“人操导弹”就能自动飞向目标。哪怕载机已被击落,“发射后不用管”的“樱花弹”仍有可能击毁美军战舰,这比必然失控的“イ号”导弹更具有“实用价值”。

“人操导弹更实用”这种疯狂的逻辑,在其他国家都是难以接受的,但对于二战后期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来说,却已经变成一种现实。所以,只需开发类似动力装置,却不需开发制导系统的“樱花弹”,在成本效益上战胜了正牌导弹,被日本军队更早更多地投入了实战。(作者:陶慕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