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控起步虽晚,但一直前行,进口替代开始提速
我国工控行业起步较晚,目前在许多技术方面依旧落后于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年国产品牌市占率不足30%,截止年末市占率已经达到34.8%,国产品牌份额不断提升,但也存在巨大的替代空间。
具有“华为+艾默生”基因的国产工控企业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尽管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距离,但在部分产品上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中低压变频、通用伺服、小型PLC等产品均已位列行业前十。进口替代开始加速。百度搜索“乐晴智库”,获得更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世界工控大浪淘沙,现在已经形成寡头垄断
工业自动化控制主要利用电子电气、机械、软件组合实现。即是工业控制,或者是工厂自动化控制。主要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气手段,使工厂的生产和制造过程更加自动化、效率化、精确化,并具有可控性及可视性。
工控产品的上游是各类电子元器件、电力电子器材和钣金结构件,下游广泛应用在各类制造业中。工控产品根据功能的不同大致分为六类:控制系统、驱动系统、运动控制、反馈系统、执行机构和其他设备。
工控行业经历了几百年的洗礼,日趋成熟,工控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进步。世界工控行业经过近百年的大浪淘沙,已形成少数跨国公司规模生产、瓜分全球市场的寡头垄断局面。原来的几百个厂商目前只剩下几十个,最著名的如西门子、施耐德、ABB、艾默生等。
可以看到欧洲、美国和日本在工控领域占据较高的领先优势,这得益于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较早,制造业的兴起对工控产品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制造强国中诞生了全球领先的工控企业。
我国工控行业经历三大阶段,进口替代开始加速
我国工控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正处在进口替代的加速阶段
由于我国工控企业起步较晚,国外巨头都以拥有百年历史,一些核心产品仍以外资为主,其中,以西门子、ABB为代表的欧美品牌占据第一梯队,三菱等日系品牌占据第二梯队,以台达集团为代表的台系品牌占据第三位梯队。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市场,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工厂自动化、企业信息化需要大量的工业自动化系统,随着电力、冶金、石化、环保、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从数字家庭用的机顶盒、数字电视,到银行柜员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加油站管理、制造业生产线控制,金融、政府、国防等行业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加,对工控机的需求很大,工控机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正在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基于工业自动化控制较好的发展前景。
在中国智能制造战略的驱动下,以及国内制造业产业升级,并且迎接“一带一路”的国家政策,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6.5%,创造年之后的历史新高。
我国工控行业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工控产品导入阶段(s-s)、工控市场快速增长阶段(s-年)和进口替代加速阶段(年至今)。
在年,汇川技术、英威腾等国内优秀工控企业陆续上市后不断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和产品的积累与延伸,显著提升了国内品牌的竞争力。
这期间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和专机是国产品牌抢占外资份额的突破口。
华为-艾默生基因成就中国工控的中流砥柱
华为电气成功的电源产品铸就了成功的基因。上个世纪,通信市场火爆,华为电气高薪聘请了很多电力行业的顶级人才自主研发通信电源,获得了很好的成功。
年华为将子公司华为安圣电气以7.5亿元转让给世界五百强企业艾默生,安圣电气在电源及相关产品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人才团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电源相关市场占有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两者相结合后,优势互补,先进的技术与艾默生卓越的市场影响力相结合,在国内工控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之后,一批原来的华为人、后来的艾默生员工,陆续结伴出走,创办了一个个电气设备公司。那时,国内工业自动化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所垄断,本土企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市场上都难有突破。
在短短五年内,由华为-艾默生裂解出的一大批工控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华为-艾默生的优秀文化基因,也产生了一定的规模化效应,逐步开始与国外工控巨头抗衡,努力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加快国内工控行业的有效整合。
从年开始,华为-艾默生系企业纷纷开始上市,汇聚更多资本,进一步提升国内品牌竞争力。
这一批具备“华为+艾默生”优秀基因的创业者,在经历公司初创到上市,至今依然奋战在工控的前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奋斗。
他们兼具民营企业家绝境求生的拼命精神,也具有外企规范的运作能力,及广阔的国际视野。
国产品牌已经开始崛起,存在巨大的进口替代空间过去10年A股和新三板工控自动化板块营收从20亿增长到亿元,增长了14倍。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国产品牌的快速发展。
年开始国产工控品牌陆续上市,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从年的不到25%左右增长到年的接近35%。
工控市场主要分为六大类:驱动系统、反馈系统、控制系统、执行机构、运动控制和其他系统。
从年到年运动控制市场份额占比增长明显,未来机器人的应用将带动高端运动控制产品的发展。
从年开始国产品牌开始发力,多个细分产品中份额不断提升,但是工控行业的很多核心产品,国产品牌占比不到50%,尤其是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和PLC,在控制和驱动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未来存在巨大的进口替代空间。
▌制造强国离不开工控硬实力
制造强国离不开工控硬实力,我国有望孕育大市值的工控企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五年超过美国,成为制造大国,一些优势领域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仍有明显差距,大而不强。
因此,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工控行业的整体实力,加快推进工控自动化建设。
不论是德国、美国还是日本等制造强国,其背后都有大的工控巨头作为坚强的后盾。中国要想摆脱大而不强的局面,我国的工控行业就必须要崛起。
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到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6.5%,创造年之后的历史新高。我们预计未来三年,有8%-10%的上涨空间,在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的规模。
年,全球市场规模在亿美元左右,中国在全球的市场的占比超过10%,在未来,占比将会逐步增大。
中国工控企业大都处在起步阶段,市值较小,发展潜力巨大。例如,西门子市值高达亿欧元,ABB当前市值为亿美元,而中国的工控龙头企业汇川技术市值为亿人民币,麦格米特市值为73.93亿人民币,相比国际工控巨头,我国工控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
当前中国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机器人、新能源和自动化市场的兴起,为中国工控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中国具有孕育大市值公司的潜力。
国产品牌生产线日益丰富,大平台化公司开始出现
我国工控企业大多由单一产品或子行业开始起步,如汇川技术最早专注于电梯电机控制器和变频器;麦格米特最初以电源与控制为核心产品;英威腾以通用变频器起家。
经过多年的资本运作和外延并购,国产工控品牌生产线日益丰富,已经出现了大平台化的综合工控企业,不仅单一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并且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可以带动下游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智能制造目标的实现。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对未来先进制造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影响。
从德国工业4.0,到美国工业互联网计划,再到《中国制造》,各国都在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迎接工业互联网的来临,全球各大企业均在布局大工业平台。
我国工控企业中,以汇川技术和麦格米特为代表,在稳健经营的同时,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目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平台和大研发平台,逐步由产品供应商转型为综合方案解决商。
▌宏观向好,行业景气度高,可持续时间长
宏观指标向好,产业升级,工控向上周期来到
从年三季度开始,我国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景气度显著提升,同样制造业PMI指数也在年开始站在50%线以上,截止年5月,PMI已经连续22个月高位运行。
多个宏观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需求增长强劲,这与我国发展“中国制造”,所要求的工业升级改造密切相关。工业自动化迎来了复苏和增长。
年中国自动化市场规模达1,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创下过去7年来的历史新高。
年,预计随着智能制造战略推行,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提升,生产型向服务型企业转变,产品型企业向系统项目型业务延展,工业自动化行业会保持温和增长趋势。
将年至今的PMI指数与工控市场增速对比,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1-5月份PMI指数分别为51.3%、50.3%、51.5%、51.40%和51.90%,已经连续超过20个月位于50%以上的景气区间,制造业呈现稳中有升的较好发展态势。
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看,今年1-3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5.3%,54.4%和54.6%,连续7个月稳定在54%以上较高水平,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从综合PMI产出指数看,今年1-3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4.6%,52.9%和54.0%,处于较高景气水平,实体经济生产经营活动总体平稳较快扩张。
年中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延续上年持续高于全国工业和制造业的态势,增速始终保持在10%以上。
我国人口红利时期已经过去,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升级,智能制造时代即将来到,预计未来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会保持高景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现有的工业自动化水平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工业智能控制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一场技术变革,伴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升级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和智能设备将会大量出现,将有效带动公司控制电器和控制系统等产品的需求增速。
因此我们预测未来我国工控行业将保持8%的稳定增长。到年我国工控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亿元,巨大的市场规模有望孕育出本土大市值的工控龙头企业。
人口红利消失,倒逼我国产业升级
中国制造业在过去的几十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与我国的“人口红利”密不可分,根据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到我国制造业的核心驱动因素是成本竞争力,但是人力成本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都会对中国制造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中国制造业也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人工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大方向正在进行中。
“工程师红利”接棒“人口红利”,助力我国工业智能化
“人口红利”减退的同时,我国人口素质正在迅速提升,“工程师红利”正在形成,从年我国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万人,硕士毕业生30万人,博士生4.3万人,年本科毕业生接近万人,硕士51万人,博士5.5万人。
我国在近十年积累了雄厚的人才优势。同时我国科研人员平均工资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左右。
如果说我国之前一个十年“人口红利”推动制造业做大,那么之后一个十年“工程师红利”则会推动制造业升级和做强。
传统产业回暖,新产业兴起,带动OEM市场快速发展
OEM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年首次超过项目型市场
工控行业的产品种类繁多,下游应用较为分散。工控产品大体上可分为驱动系统、控制系统、运动控制、反馈机构、执行机构和其他六类。
工控产品广泛应用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中,主要包括机床工具、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等所在的OEM市场和电力、油气、石油化工冶金等所在的项目型市场。
过去的十年时间,国家制造业投资大多用在了电力、化工、石油、冶金汽车等重工业领域,因此项目型市场规模在年之前大于OEM市场规模。
近几年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升级,3C、医疗设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市场开始兴起。年开始OEM市场规模开始快速增长。
年OEM市场规模首次超过项目型市场。也标志着我国工控行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OEM市场下游主要包括:机床工具、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电梯等传统制造业,另外还有风电、电子制造设备、光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
项目型市场主要包括:电力、化工、石化、市政、石油等国民基础产业。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未来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崛起将会有效带动OEM市场规模的增长。而项目型市场将会与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当。
传统产业回暖,拉动OEM市场需求
金属切削机床和成形机床是传统工业的代表产品,也是工控OEM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版块。
同时机床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和装备工业的基本生产手段,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设备,主要为汽车、军工、农机、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铁路机车、船舶等行业服务。
我国已连续几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消费国和机床进口国,是世界第三大机床生产国。机床行业对国防军工和制造业竞争力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我国在近几年将机床行业提高到了战略性位置。
工业自动化控制是机床的核心技术之一,因此机床景气度提升很大程度上会带动工控行业成长。年后机床行业触底反弹,我们认为未来我国产业升级,机床行业会维持稳定增长。
3C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维持高位,对工控行业形成有力支撑
3C产品即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