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又一个日本巨头被曝造假40年,去年还赚走
TUhjnbcbe - 2025/7/25 17:18:00

文:子衿

目前,各国年第一季度GDP均已出炉。我国表现如何?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GDP达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比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3%。实现经济发展开局稳。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来看,仍保持稳中有进。

特别是在实体经济部分,以年为例,我国第一与第二产业创造的GDP合计高达53.4万亿元人民币,约为8.万亿美元,是美国实体经济部分的1.87倍,可见,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潜力仍是十分巨大的。那么,年第一季度日本GDP表现如何呢?

根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日本GDP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1%,为1.16万亿美元,这是日本时隔一个季度后,再次出现了负增长。计算下来,日本一季度GDP总量相当于中国大陆的27.27%,同比降低了6.04个百分点,比年同期降低了11.90个百分点。

而今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日本的四倍左右,年中国GDP超过日本,短短12年几乎已经是日本的四倍。一方面日本人口持续减少,另一方面日本在新兴产业方面毫无建树,可以预见日本经济的低迷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目前,对日本最大的利空在于汽车产业,汽车产业可以说是日本的经济命脉,自从改革开放至今,日本的索尼、松下、佳能、东芝、丰田、本田、三洋等品牌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制造业还相对落后的年代里,日本制造以一种极高的口碑在中国流传。

但是,如今这种观念正在被打破。早在年之前,著名光学厂商奥林巴斯就被发现财务造假长达20年,最终被松下收购控股才算摆脱了危机;之后日本东芝集团又被曝出财务造假长达7年。年,在中国女性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小林制药的母公司小林化工被曝出造假40年,种药品中80%都有造假记录。

同年,日本曙光制动器工业公司被曝出质检数据造假长达20年。如今,又一个日本国际巨头被曝出造假。这家公司就是三菱电机。三菱算是跟我国合作比较早的,在改革开放后,很多旗下的企业进入我国发展,比如在当时我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的时候,当时就是在三菱购买的压力容器。

年,三菱汽车开始与我国汽车企业合作,比起如今知名的大众、宝马、奔驰都要早。而在双方合作之后,当时的三菱在航天、通信、电力等领域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重要零件。因为一直双方合作不错,并且三菱提供的东西也好,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家非常“良心的企业”,是日本在制造业“匠人精神”的代表。

但是近年来,三菱在产品质量方面造假的丑闻却接连不断。早在年,三菱汽车公司就已经因为油耗数据造假被曝光了!当时共有4款汽车的油耗测试有问题,但是三菱为了销售,将四款车辆的数据都写到了最低,直到汽车卖出了60多万辆才被曝光。

而后,年之时三菱电线工业就被爆出伪造百万件产品数据。年公司的种橡胶产品又因为省略品质检查被曝光,还有就是三菱电机向欧洲出口了大量不合格的汽车零件,为了应对出口要求伪造了大量的虚假数据。

最近,关于三菱电机被曝光的问题是三菱电机所生产的变压器也存在着检验数据造假情况,而且造假时长达40年。令人觉得讽刺的是,在此前这个产品还被多个国际机构认证销量曾达到台。和其他商品比起来,台这个数量听起来并不算大。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种位列变压器和其他普通商品不同,这种变压器通常都是提供给核电站或者是铁路公司使用的,换而言之就是这种机器存在问题带来的影响很大,一旦它出现故障将可能导致几百上千人甚至一个城市都出现危机。

要知道,三菱财团创建于年,在日本的工业现代化中,担当了领头羊的作用。在日本的威望不亚于华为之于中国,三菱的PLC在中国国内市场几乎是呼风唤雨,在国内高端空调市场,三菱电机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而且三菱电机在高压变频器方面也占据了20%的市场份额,仅次于英飞凌。

三菱公司在中国的污水处理、环境处理、绿色节能等领域拥有较高的市场声望,相关的解决方案也备受推崇,根据资料显示,三菱电机年在中国市场的年营业收入就高达亿日元,约亿人民币。目前在中国的合资以及独资企业职工人数超过13,人,并且在中国拥有合资公司以及控股公司的数量达到24家。

在中国的收入这么高了,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品牌形象呢?难道不知道造假会砸了自己的品牌吗?不知道砸品牌就等于砸饭碗的道理吗?首先,由于日本企业近些年来过于宣导“工匠精神”,产生了骄傲自满,自认为不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测的时候马马虎虎,得过且过。

而一旦产品被抽检出问题,不是虚心接受批评,认真改正,而是从上到下推过揽功。为了维护所谓的品牌形象,对发生的问题隐藏遮盖,避免被消费者追究求偿,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只能对检测数据进行系统地长时间的造假,直到问题爆发。

其次,日本独特的管理文化。日本企业的管理是条块化管理,上下脱节,各部门都重视自己小团体的利益,不考虑公司整体利益,见小不见大。公司基层容易出现为了保住小部门效益而弄虚作假。最后,设备和员工都存在老化的现象,这也是造假的原因之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又一个日本巨头被曝造假40年,去年还赚走